在西安咸陽國際機場T5航站樓內,一座占地400平方米的博物館以“四方館”為名,突破了傳統博物館的物理邊界,將全球旅客的候機時間轉化為一場跨越千年的文明朝圣。作為全球首家機場在地文物博物館,它選址于承載“涇渭分明”地理奇觀與周秦漢唐文明層積的洪瀆原,以“文物+場景+科技”的立體敘事,重構了機場作為“現代絲綢之路驛站”的文化屬性。
展陳框架?:
?核心邏輯?:以“洪瀆原—絲綢之路—長安城”為時空軸線,形成從地域文明底色到全球化盛景的遞進敘事。
?展品規模?:121件文物(含一級文物15件)的精選組合,輔以全息投影、數字沙盤、互動裝置等40余項科技展項。
?空間設計?:采用“回”字形動線,模擬長安城坊市格局,營造“移步換史”的沉浸式體驗。
?第一單元:洪瀆千載事——地理與文明的共生密碼?
?1.1 地理基因:涇渭文明的生態史詩?
?場景構建?:入口處6米寬數字水墨長卷動態演繹《詩經·大雅》中“涇以渭濁”的地理奇觀,結合地質剖面標本,揭示洪瀆原作為關中平原“水文檔案館”的獨特地位。
?核心文物?:
?戰國陶井圈?(出土于機場三期工地):由16節陶制井圈疊砌而成,見證先秦水利工程技術,井壁殘留的繩痕與鈣化水垢成為古代民生史的“微縮膠片”。
?漢代陂塘模型?(3D復原):展示漢代“蓄泄兼籌”的水利系統,青銅水閘構件與竹簡《田律》殘片印證“鄭國渠—白渠”灌溉網絡對關中農業的支撐。
?1.2 周原圣地:禮制與信仰的考古實證?
?周王陵考古特展區?:通過周公廟遺址出土的?西周青銅車軎(wèi)?(飾有饕餮紋與族徽)、?玉覆面殘片?(鑲嵌綠松石)等陪葬品,結合碳十四測年數據,實證洪瀆原作為周王室“陵寢走廊”的史載。
?互動裝置?:“探秘周陵”VR體驗,游客可“走進”虛擬考古現場,參與青銅器銘文拓印、棺槨結構復原等模擬操作。
?1.3 金代墓葬:多元文明的碰撞切片?
?鎮展之寶?:?金代胡人牽駝壁畫墓?(1:1原址遷移復原)。壁畫中粟特商人頭戴卷檐虛帽,手執波斯風格銀壺,駱駝背負絲綢與玻璃器,其服飾紋樣與西安史君墓石刻高度相似,成為絲路貿易網絡的鮮活注腳。
?學術價值?:墓志銘記載墓主為“涇陽縣榷場使”,佐證金代洪瀆原作為宋、夏、金三方貿易樞紐的功能延續。
?第二單元:絲路貫通途——物質與精神的跨大陸交響?
?2.1 駝鈴古道:物產流通的全球化樣本?
?文物矩陣?:
?北周薩保史君石槨?(數字微縮模型):槨壁浮雕胡旋舞、祆教祭祀場景,印證《隋書·音樂志》中“安國樂”傳入中原的記載。
?唐代波斯銀幣窖藏?(278枚):錢文為庫思老二世頭像與拜火壇圖案,出土時盛裝于邢窯白瓷罐,映射陸上絲綢之路“貨幣—商品”循環體系。
?場景還原?:聲光裝置“絲路商隊”通過投影與環繞音效,再現粟特商隊夜宿洪瀆原驛站、篝火旁交易貨物的情景。
?2.2 信仰之路:精神世界的交融共生?
?佛教藝術展墻?:對比展示?北周貼金佛像?(受犍陀羅風格影響)與?唐代鎏金銅觀音?(漢化特征顯著),輔以法門寺地宮出土的《梵語心經》貝葉經復制品,揭示佛教本土化歷程。
?沉浸劇場?:360°環幕播放《玄奘西行》數字影片,以洪瀆原為起點,動態呈現玄奘沿涇河河谷西出長安的路線與沿途見聞。
?2.3 技術遷徙:知識共享的隱形網絡?
?重點展項?:
?玻璃工坊互動臺?:通過觸屏解析埃及鈉鈣玻璃、西亞鉀玻璃與唐代鉛鋇玻璃的成分差異,配套展出來自阿富汗的?羅馬磨花玻璃杯?與西安何家村窖藏的?唐代凸紋玻璃碗?。
?造紙術西傳時間軸?:結合敦煌文書殘片、撒馬爾罕出土的唐代紙張標本,圖解蔡倫改進的造紙術如何經西域傳入阿拉伯世界。
?第三單元:長安盡繁華——世界之都的立體肖像?
?3.1 城市規劃:中古都市的巔峰范式?
?數字沙盤?:1:500動態模型還原唐長安城“百千家似圍棋局”的里坊制布局,重點標注大明宮、東市/西市、胡商聚居的醴泉坊等坐標,同步投影《兩京新記》文獻摘錄。
?建筑構件展柜?:
?隋代蓮花紋瓦當?:與日本奈良出土的同類瓦當對比,佐證唐代建筑技術對東亞的輻射。
?三彩胡人俑?(一組5件):著翻領胡服、彈奏篳篥的樂工形象,呼應《通典》中“洛陽家家學胡樂”的記載。
?3.2 市井百態:長安人的二十四小時?
?多媒體長卷?:15米數字交互屏《長安十二時辰》以晝夜為時序,動態呈現西市開市、胡姬當壚、夜禁鼓聲等場景,點擊細節可獲取文物關聯信息(如酒具、服飾、貨幣)。
?生活美學展區?:
?唐代女性妝奩?:內置銅鏡、螺鈿梳、花鈿、口脂罐,搭配《妝臺記》詩句解讀唐代妝容時尚。
?打馬球圖壁畫?(臨摹自章懷太子墓):結合AR技術,游客可掃描壁畫生成虛擬馬球游戲,體驗唐人貴族運動。
?3.3 萬國來朝:國際秩序的“長安標準”?
?外交檔案墻?:展陳《唐會要》中“七十余國遣使朝貢”的記載,配套日本遣唐使墓志、大食使節進獻的?鑲寶石金腰帶?、拜占庭金幣等實物。
?全息劇場?:8分鐘影片《含元殿朝賀》以大明宮遺址考古成果為藍本,復原元日大朝會時各國使臣獻禮、舞姬表演“秦王破陣樂”的盛況。
機場作為文明中轉站的新使命?
西部機場博物館通過“四方館”這一文化樞紐,將洪瀆原的黃土、絲路的駝鈴、長安的市聲編織為一部可觸可感的文明史詩。當旅客在此駐足,他們不僅是在等待航班,更是在參與一場跨越時空的文明對話——正如千年前的洪瀆原驛站,今日的機場依然承載著連接世界、傳遞智慧的永恒使命。
全球展廳設計專家以挑選自2000年以來過去20年中最具影響力的展廳項目。決定他們選擇的主要標準是:展示重大創新、靈感,并提高了展陳設計的標準。篩選的項目的廣度令人驚嘆。但也許并不奇怪,這些項目是根據同行評審和評判設計的卓越性。
在西安這座古老與現代交織的城市,一座以古長安甕城與古羅馬門洞為靈感的文化空間正在崛起。方所創聯中心,這座占地5000平方米的文化綜合體,以其獨特的建筑設計語言,詮釋著歷史與現代的對話,傳統與創新的交融。
山東博物館是新中國成立后建立的第一座省級綜合性地志博物館,成立于1954年,位于山東省濟南市經十路11899號。
阿特蘭斯作為家居照明行業的領航者,攜手加減智庫設計事務所,在廣州2022全屋定制家居展上共同呈現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展廳設計。鑒于展位位于展會垂直交通的核心節點,這一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既帶來了巨大的人流優勢,也對設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。為了最大化利用這一優勢,設計團隊突破傳統,創造性地以品牌故事為引導,以事件策劃為主線,重塑了展會展廳的設計邏輯。
整體展廳通過空間氛圍營造,以場景復原接景畫的形式,配合動態影像,全景生動流域美麗的自然風光,物產資源。
在校園文化建設的宏大版圖中,校史館宛如一顆熠熠生輝的明珠,承載著學校發展的深厚底蘊,銘刻著師生們的共同記憶,傳承著獨特的校園精神。隨著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,科技浪潮洶涌澎湃,人們對文化體驗的追求日益提升,信可威認為,校史館展廳的未來,應該完成從傳統到創新的跨越,邁向無限可能的新未來。
在中國廣袤的大地上,有一條公路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無數自駕愛好者,那就是被譽為“中國最美景觀大道”的318國道。為了致敬這條傳奇之路,雅安交建集團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、川藏公路通車70周年和總書記提出傳承弘揚“兩路”精神10周年之際,精心打造了318公路文化體驗館。這不僅是一個公路文化主題場館,更是一個自駕川藏線的沉浸式綜合體驗空間,讓每一位到訪者都能深刻感受到318國道的壯麗與魅力。
進入展館,觀眾首先進入前廳部分。前廳是功能區的一部分和參觀的準備區。前廳兩側均勻分布山川水墨畫,與古井貢酒產品蘊含的清新淡雅之風相得益彰,使觀眾對古井貢酒的產品有一個初步的認識。參觀觀眾向右進入展館進行參觀。
陽城煤電思政教育展廳,既是傳承行業精神的 “精神堡壘”,也是傳播紅色文化的 “紅色陣地”。其設計巧妙融合煤電行業的鮮明特質與思政教育的深刻內涵,通過沉浸式體驗場景的營造與創新展示手法的運用,讓每一位參觀者在回溯煤電產業從起步到騰飛的發展歷程中,于光影流轉間觸摸行業脈搏,于互動體驗中感悟初心使命,在潛移默化中領會思政教育的時代價值與深遠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