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辦公室設計里,有一面墻常常被忽略,卻藏著最動人的品牌密碼 —— 那就是企業文化墻。它不是簡單的文字堆砌,也不是隨意的圖片拼接,而是用設計語言,把企業的價值觀、成長故事和精神內核,變成員工每天能看見、能感知的「空間伙伴」。
作為深耕辦公空間設計10年的設計師,每次接到企業文化墻項目,我都會先問自己三個問題:它要替企業說什么?它要讓員工感受到什么?它要如何融入整個辦公環境? 這三個問題,就是我設計的核心邏輯。
一、先「懂文化」,再「做設計」:拒絕千篇一律的模板
很多人覺得企業文化墻就是 “找個模板,填點文字”,但在我看來,這恰恰是設計的大忌。去年給一家科技公司做文化墻時,對方最初想要 “科技感強一點” 的風格,可當我深入了解后發現,他們的核心文化是 “工程師精神 + 溫暖協作”—— 既有對技術的極致追求,也有團隊間的彼此支撐。
于是我沒有用滿墻的藍色 LED 燈和冰冷的金屬線條,而是選擇了「軟硬度平衡」的設計:左側用磨砂玻璃拼接企業發展時間軸,透光性讓空間不壓抑,也暗合 “科技的通透感”;右側則用木質格柵做背景,嵌入員工手寫的 “協作小故事” 卡片,木質的溫潤中和了科技的冷感,也讓 “溫暖協作” 不再是一句口號,而是看得見的真實故事。
后來甲方的 HR 說,有員工路過時會停下看那些小故事,甚至有人主動問 “下次能不能加我們團隊的故事”。那一刻我更確定:好的文化墻設計,第一步是 “翻譯”,把抽象的文化理念,翻譯成員工能看懂、有共鳴的視覺語言。
二、用「空間邏輯」做布局:讓文化墻和辦公場景 “對話”
文化墻不是孤立的 “裝飾畫”,它需要和周圍的辦公空間「對話」。比如在開放辦公區的文化墻,我會避免過于厚重的材質 —— 因為開放區人流多,厚重的設計會讓空間顯得擁擠。相反,我會用「懸浮式展板」+「淺色系背景」,既能突出內容,又能保持空間的通透感。
而如果文化墻在前臺區域,設計思路就完全不同了。前臺是企業給客戶的第一印象,文化墻需要「有記憶點」。去年給一家做生態農業的企業設計前臺文化墻時,我沒有用傳統的照片墻,而是用了「立體植物標本」+「手寫標語木牌」的組合:標本是企業自己種植的作物,木牌上的標語是員工一起提煉的價值觀。客戶一進門,不用聽介紹,就能通過視覺感受到企業的 “自然、真誠” 的調性。
說到底,文化墻的布局不是 “我想怎么放”,而是 “空間需要什么”—— 它要融入場景,而不是破壞場景。
三、細節里藏著 “溫度”:讓文化墻 “活” 起來
比起宏大的標語,我更偏愛在設計里加入「小而具體」的細節。比如在員工休息區的文化墻,我會留出一塊「可更換的軟木板」,讓大家貼自己拍的辦公日常、手寫的鼓勵卡片;在研發部的文化墻,我會嵌入一塊「透明展示盒」,里面放著團隊做項目時用過的草稿紙、測試樣品 —— 這些看似 “不精致” 的細節,恰恰是企業文化最真實的載體。
還有一個小習慣,每次設計文化墻時,我都會建議客戶加入「動態元素」。不是指復雜的電子屏,而是簡單的設計:比如用可滑動的展板,定期更換員工的優秀作品;或者在文化墻角落放一個「留言信箱」,讓大家可以寫下對企業的建議或祝福。
文化墻不應該是 “一次性完成的作品”,而應該是 “不斷生長的載體”—— 它需要有讓員工參與的空間,才能真正有 “生命力”。
最后想分享一句話:設計企業文化墻,不是在 “裝飾一面墻”,而是在 “講述一個故事”—— 這個故事里,有企業的過去,有現在的努力,也有未來的期待。而我的工作,就是用設計的語言,把這個故事講得動人、講得真誠。
傳統的展板陳列、單向灌輸模式,已難以滿足當下黨員群眾對精神文化空間日益增長的新期待。如何讓黨的理論、歷史、精神真正"活"起來,浸潤人心?一場關于黨建展廳設計理念的深刻變革正在悄然進行。
在企業的方寸天地里,有一面墻,它不只是水泥與涂料的組合,更是品牌靈魂的具象化表達。今天,就帶大家解鎖企業形象墻的創意設計密碼,看如何讓這面墻成為傳遞企業魅力的超級媒介!
垂直空間造型垂直空間造型常通過立體文字、標志、標語等形式強化自上而下的垂直感。例如在一些企業展廳中,利用高大的立體標志置于頂部,瞬間提升了整個展廳的形象,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。據相關統計,采用垂直空間造型的展廳,能讓觀眾的注意力集中程度提高 40% 左右。中央布局形式使得展廳呈現出高大、挺拔、莊重的氛圍,吸引觀眾駐足欣賞。
在城市的文化版圖中,環保展廳宛如一座閃耀著希望之光的綠色燈塔,靜靜佇立,散發著獨特的魅力與力量,它不僅僅是一個展示空間,更是一座連接過去、現在與未來的橋梁,承載著傳播環保理念、激發公眾環保意識的神圣使命。作為專業的展廳設計及施工一體化公司,憑借在多媒體解決方案領域的深厚積淀,我們有幸參與眾多環保展廳的打造,用創意與科技,為環保事業繪就了一幅幅絢麗的畫卷。
現代展廳設計不斷演變,旨在通過創新的空間表現和互動體驗來提升品牌形象和訪客參與度。強調品牌形象、功能性和訪客互動。整體設計以簡潔、現代為基調,結合科技元素,體現出公司的核心價值和未來愿景。
2025年的展廳設計已不再是簡單的空間陳列,而是品牌理念、技術革新與環保責任的綜合表達。從廣州的智能制鞋展到杭州的美妝創新展,再到上海的科技企業展廳,行業正通過極簡美學、科技交互與可持續材料三大趨勢,重塑觀展體驗。本文結合多地案例,解碼未來展廳的核心設計邏輯。
在品牌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,設計不僅是視覺的呈現,更是企業核心價值的載體,XINVOS作為工業機器人領域的先鋒品牌,我們以“機械之魂,人文之韻”為創意原點,通過極簡線條與理性色彩構建專業形象。以符號化語言、色彩心理學及空間敘事策略,構建了一套兼具辨識度與情感共鳴的品牌視覺體系。
這座由能源巨頭打造的水電局科技展廳,展廳設計公司以革命性的重構水電認知在宣告:中國水電的史詩,已化作可觸可感的科技詩篇。作為行業標桿,它用沉浸式敘事讓每度電都有了溫度,部分展項展示。
展廳空間中的每一處設計,都對展廳整體的塑造至關重要,頂面設計也不例外,尤其是作為展廳空間中的一大視覺焦點,除了要注重頂面的造型設計,材質的選擇也很重要。